第四章 物业管理的社会学意义
一、物业管理为社会良性运行创造了好的环境
1、物业管理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提速,住宅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达到了27亿平方米,如果物业管理工作跟不上,城市管理将陷入困境。
2、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管理的主力军
有人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住宅小区则是这本书中间最值得一读的精彩篇章。住宅小区的管理水平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与现代化水准,也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面貌与道德水平。
一个小区的落成,住户进驻,就意味着新的居民群体形成,就必然存在着关系到每家每户的社会管理问题,社会公益为题。物业管理公司不仅管理好物业的运行保养,做好各项服务之外,还承担着社会管理的使命与角色。
例如:社区环境清扫保洁;
社区治安的维护;
协助政府开展一些活动。
3、物业管理为社会的安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了,中下层收入者不平衡心理和不满情绪也产生,特别在同一住宅小区,有些先富起来的人行为不检点,更引起大家的不满。这类事情处理不好则会削弱社会凝聚力,涣散人们改革热情,若小区开展了物业管理,其情况将会明显不同。
4、物业管理促使居民的文化道德水平提高
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其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物业管理从外部入手,把优美、高雅的环境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结构合理、装饰典雅、自然和谐的小区环境。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情操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享受,道德素质将会进一步提高。
二、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
1、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
什么是社区:
“社区”这个概念,是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对社区的内涵目前社会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据1981年统计,就已有140多种解释。韦伯、杜尔凯姆等,对“社区”都有过具体代表性论述。在他们的定义中,社区被描述成群体、过程、社会系统、地理区域、归属等。其中共性的因素是:“地域”、“共同的联系”、“社会互动”。
参照社会学家的定义,结合中国居住区情况,从物业管理工作开展出发,我们所讲的社区是区域里的社会,是在相对独立区域空间内使居民社会生活得以满足,它包括居民的物业生活与精神生活所需求的内容与要求。
社区作为一定区域内居民共同体和区域性社会,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 地域要素
指城市内所分割的或自然界限所包围,具有生存发展的硬件设施,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区域。
* 人口因素
指一定规模、数量、分布状况所构成的人口。
* 结构因素
社区由一些群体和组织所构成,如家庭、邻里、商业、学校、医院、民间团体、政府机关等。
* 社会心理要素
群体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取向。社区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归属感,并由此产生参与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行为。
(2)我国社区建设状况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机关办社会”,“学校办社会”的现象,严重分割了社会生活,抑制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社会生活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与社区联系不大,“住地”仅仅作为“睡觉”的地方,完整意义上的社区结构还未建立。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建立,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企业只管生产,后勤由社会来完成;机关精兵简政,后勤进入社会化,原来工厂职工只要进入工厂,一辈子都与企业密切相关,退休工资、医疗保险、住房修理金全由企业承担。如今随着改革深化,社会保险的发展,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部社会化,退休以后与原单位不发生经济关系,而在社区拿。过去是“单位人”,现在是“社区人”。居民对社区依赖性越来越大,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已经出现。
(3)物业管理促进了社区建设
人们购房已从“栖身”为目的转为住房时满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开始追求住宅“功能”条件。除追求硬件条件——房屋布局合理,设备齐全,结构牢固以外 ,更加追求住宅小区内的软件条件——治安良好、道路清洁、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这一切的实现只能依赖于物业管理公司来保证。
社区建设离不开物业管理企业工作,物业管理企业需要通过对社区服务来发挥作用,两者相互依循,相互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