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化概论》听课笔记:06
《中国文化概论》听课笔记:06
思考题:女娲补天、神农种五谷尝百草神话故事中,分别可以解读出怎样的文化要素?
关键词:
女娲——母系氏族社会     补天——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精神
用泥做人——黄种人、农耕民族。
神农——部落首领(农耕社会)教民劳作——农业起源、农具的制作
尝百草——医学的起源
 
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1)忧患意识
对洪水旱灾、毒蛇猛兽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惕之情
表现人与强大的大自然力相冲突、搏斗的神话故事中,常常带有悲剧色彩
一方面反应了自然力的强大和可怖,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类在改造自然时的自我牺牲精神
(2不屈不饶、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
在我过神话中,不是神秘恐怖的大自然,而是那些为了某种理想敢于战斗,勇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英雄神。
如:精卫填海等
(3)厚生爱民意识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生活充裕
塑造保护神(女娲、大禹、后羿、龙凤)
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
(4)象征性、隐喻性思维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形成伴随浓烈情感体验的形象思维
如:吧葫芦、禽卵视为母体崇拜、生殖崇拜
希腊神话截然不同的精神内涵
希腊神话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整,最庞大的神话体系
1、注重享乐主义。肯定人世欢乐,神跟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爱“的力量创造了文化。
2、强调无止境的征服欲。以武力、强权,来对抗混乱和野蛮。
3、诸神性格个体化。缺少道德的”善”、“恶”之分。
4、所表现的内容常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如血亲关系等。
神话与各文化门类的关系
(1)神话与宗教
同:神话和原始宗教都把自然物加以神化,表达了人们控制自然的愿望。
异:神化把自然人格话,借助想象表达人的希望和欲望;原始宗教基于人感到自己软弱无力和恐惧而产生,神成为人类万物的主宰。
一部分神化被宗教改造,走向宗教化。如:黄帝、西王母等神话人物被道家改造为仙化。
(2)神话与哲学
神化中岁宇宙天体及人类起源的思考,启发了哲学观念的形成
神化中孕育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如重视整体把握、直觉思维、类似外推、隐喻象征等特性
后世哲学家常常引用神化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使神化寓言化、文学化。:如《庄子》等。
(3)神化与历史
神化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一个民族的远古史,并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生活状况、社会组织、生产力水平、婚姻关系
诸神可以转化为人间的圣主贤臣
历史人物也可以转化为神话人物(伊伊、成汤、姜太公)
(4)神化与科学
原始神话中飞科学的幻想、超现实的想象中不乏科学的见解和人生,是科学的萌芽
神话中的幻想常成为科学发明创造的预言
(5)神化与文学
神话故事是最早的口头文学
形式上,以记神记事为主的神话,促使传说、史诗等文学样式的出现
手法上,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
内容上,神话中的人物、事件常常被历代文学作品借鉴和引用
文学史上那些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和读者引领到先民曾经有过的那些深厚浓重的情感体验当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