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门阀制度
六朝的贵族不是上古的氏族贵族,也不是欧洲中世纪的领主贵族,而是一种居于地方名门出身的贵族。
门阀的两层意思:门即门第、门户,阀即阀阅——“明其等曰阀,积其功曰阅”。门阀即门第阶级。
“门地”:地望,即宗族的籍贯。
门阀制度的特点:
士族高门子第凭借家世显贵,可以坐至公卿。“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保障门阀贵族世袭利益的工具。
门阀制度造成了士族阶层荒淫颓废的生活态度,他们崇尚清谈,对实际事物一无所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味;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严士庶之别,庶族寒门禁止与士族高门通婚。
重视家谱,讲究郡望。
门阀政治在南朝开始衰微,士族不能掌管武职,庶人逐渐以武职为升官阶梯,通过掌军权夺取政权,梁武帝崇佛、侯景之乱后门阀政治迅速衰微。
隋——科举制的确立
科举制:为了削弱门阀政治,废除了地方长官辟举本地人士担任官吏的制度,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的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
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重任,不许本地人担任本地官吏。废除九品官人法,代之以科举考试的制度,设立秀才、明经、进士等科,由吏部按才学标准录取。
唐——盛唐气象
唐并不是以隋的对立面出现,而是隋的继承者。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人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
奉行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文化开放政策(乐舞、服饰)
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
长安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
宋——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
劝农政策——大量刊印农书,地方官颁发农文。提倡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丝织业(苏州、杭州、成都设织锦院),制瓷业(龙泉、景德镇)
海外贸易——三大港口:泉州、广州、明州。形成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首都临安——当时位居世界之冠的大都市。都市南迁,人口从39万瀑增至124万。
金银盐钞引交易铺
服务性行业规模庞大:酒楼、茶坊、瓦子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宋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顶点。经济重心南移,科学技术呈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彻底取消了贵族政治。
汉司马迁所言:“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在秦汉是事实,唐以后却不适用。南宋以后中国的文运大势,北方已难与南方相比。
元——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元朝总体上取法于中原王朝的传统政治体制,同时保留了一些蒙古旧制。
民族等级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歧视性的身份制度。
劝课农桑,“棉花革命”。忽必烈:“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桑为本。”
“亡国”与“亡天下”
商业的极度发达
大批工匠被掳东来,大批中亚商贩来到元朝。派出大商队花刺子模,对西域商人实行优惠。政府对许多商品采取专卖手段垄断经营。斡脱商人(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活跃。
以杂居为代表的市民文学的兴起
宋金时代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蒙古贵族废科举制,汉族知识分子失去了人生目标。
明——皇权的强化
朱元璋,本名重八。十七岁在凤阳皇觉寺出家,后出门游方(乞讨),几年中走遍淮西,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下,深得
赏识,起官名为元璋。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起义军事实上的主帅。此后几年,朱元璋迅速攻占皖南、淅东大部分地区,并于1368年八月攻占大都,一举灭元。1368年,四十一岁的朱元璋登上皇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
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结束了由秦创世,唐宋完备的丞相制度,形成空前的君主专制体制。“事皆朝廷总之”。
杀功臣排除潜在威胁,强化皇权。
以猛治国,采用严刑峻法,“以重典驱臣下”。君臣——皇权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疏远。
设立“检校”,“专主察听在就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
设立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
朱元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复兴:一是颁布《大明律令》,这部法典包含二百八十五条律和145条令,以后又编了《律令直解》,使之通俗化。明律沿袭了唐律的主要精神。二是恢复了科举考试,洪武三年下旨重开科举,老经义和《四书》,论与策各一道,中式者还要经过箭术、马术、书法、算术、法律等测试。
朱元璋既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贱的皇帝,又是上任以后工作最繁忙的皇帝,取消了相权,不能说是另立了一种对皇权更有利的制度,只能说是因为对权力的过分贪求而对皇帝本人的一种苛求。明成祖开始,内阁大学士逐渐取代了原来丞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