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化概论》听课笔记:09
《中国文化概论》听课笔记:09

清——文化专制和乾嘉学派

文化专制:清朝沿袭了明朝八股取士的道路,在涉及民族问题的日常文化方面采取高压政策,迫使知识分子疏远政治。具体表现:1、禁止学者创设书院、纠众集社,禁止言论与出版自由;2、康熙时期的“明史狱”、“南山集狱”;雍正时期汪景祺、查嗣同、钱名世、曾静等;3、开馆编纂《四库全书》、《禁书总录》。

乾嘉学派——逃世之学。摄于文化专制而远离现实,超脱于时政。

乾嘉学派的特点:沉潜诸经。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乾嘉学派的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而征引取材,多极于两汉”,以“无征不信”为治学的根本准则。

嘉道之间,社会危机加深,乾嘉学派逐步式微。

道咸以降之学——章学诚:反对脱离现实、复古倒退这。龚自珍:主张通经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烦琐考证和空谈心性的宋明哲学。魏源:编《海国图志》,向国人介绍世界,打开眼界。

近代——社会危机下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的几个过程:1、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斥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2、洋务人士,主张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观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3、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4、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姓氏制度: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版本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姓氏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2、中国的姓氏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3、中国的姓氏制度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4、中国的姓氏制度以汉族原有姓氏为主体,也吸引和容纳了许多其它民族的文化成分。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的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按母系的血缘分为若干个氏族,每个氏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就是“姓”。2、《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3、上古母系氏族的人普遍“知母不知父”。用姓来区分各个母系氏族的血统,同姓不婚。4、“氏”的产生略晚于姓,随着人口增加为了在同一母族中区分各个分支,每个分支就采用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代号,这就是氏。5、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隆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6、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左传  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同姓不婚”。7、战国秦汉之后,上古意义的姓与氏逐渐统一,不再作原先的区分。

姓氏的来源:1、以姓为氏;2、以国邑为氏;3、以官职为氏;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5、以排行次第为氏;6、以爵号、谥号为氏;7、以居住地为氏;8、以职业技能为氏;9、以事为氏;10、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11、由少数民族称呼转化为汉姓。

古代的望族与大姓:1、自汉魏以来,姓氏不仅标志一个人的血统,也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门阀制度使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豪门大族享有社会的某些特权。2、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深入人心,即使少数民族政权内部也模仿汉族来区分姓氏的贵贱。3、郡望: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4、随着社会进步和门阀制度的衰亡,郡望意识早已淡化。

姓氏的混杂与谱牒:1、一个姓氏最先聚居一地,随着历史变动,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原因主要有:(1)帝王分封;(2)战乱;(3)官宦;(4)移民。2、姓氏与家族的变迁,往往记录在家谱之中,在客观上,家谱保存了很多真实史料。

全国姓氏数量:1、《百家姓》编写于宋朝,内收当时常见单姓408个,复姓76个。2、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然而现在常用姓氏不过200多个,最常用的单姓100个。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1、中国人很重视名,取名往往与时代的社会特征有关。2、名与字的关系:(1)名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字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2)“因名取字”,“名之与字,义相比附。”3、古人的“号”——古代文人用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自己的理想和情趣。4、补充:(1)对帝王、尊长姓名的避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2)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庭根据死者生前功过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其善恶)。(3)帝号(微号)、庙号。(4)清代称年号。

收藏状态
收藏本课程的同学
相关课程